教工门户学生门户书记校长信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人物特写‖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媒集中报道叶勇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2020-03-18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云中讯(新闻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校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叶勇,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向医院提交“请战书”,请求赴武汉驰援疫情防控工作。2月19日,叶勇作为国家中医重症专家组成员驰援武汉,对武汉市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较多的定点医院开展巡查指导。

到达武汉的一周时间里,叶勇承担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第七医院及武汉市紫荆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辗转3家定点医院,先后巡查了近600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12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联合专家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和危重病案讨论,分析患者病情,指导中西医结合救治,提出个性化救治方案。在叶勇等专家的指导下,上述三家医院重症向轻症的转化率明显提高,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率和危重症患者病亡率显著下降。

行医32年的叶勇,扎根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科/重症医学科25年,一名普通的医生更是一位深受患者信任的、优秀的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云南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优秀人才。

近日,叶勇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

我是急诊人 要到一线去

病房里,仪器设备24小时不停地响着。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叶勇脚步不停,挨个巡查患者。

2月19日,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重症专家组成员,叶勇连夜从昆明赶到武汉。这一次,国家卫健委从全国抽调了12个中医药专家,对武汉市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定点医院开展巡查指导,减少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率,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我参加过很多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SARS、H1N1、H7N9、甲流,我想我到武汉一线去的话,这些经验会有帮助。”接到通知当天,叶勇还在玉溪一线会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交接完手头的工作立即奔赴机场。

怎样坚持中西医结合,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到达武汉的一周时间里,叶勇承担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第七医院及武汉市紫荆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辗转3家定点医院,他先后巡查了近600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12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

在专家组和一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办下,通过中西医结合救治,为每个重症、危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救治方案,重症向轻症的转化率明显提高,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率和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显著下降。2月21日上午巡查武汉市第三医院时,叶勇对3名重症患者进行评估,结论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转为轻症,可以出ICU病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叶勇一直奋战在云南抗击病毒一线。身兼数职的他,除了做好医院一线诊疗工作之外,还担任云南省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组长。

早在1月,叶勇就与云南省内防控专家一道完成了《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的制定,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防治技术培训,到隔离区对确诊的普通患者和重症、危重症患者开展业务指导。

“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及康复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通过这次巡查,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更有信心了!我相信,武汉很快就会春暖花开,而我们必将凯旋!”叶勇说。

新华社》报道

叶勇:从非典到新冠,时刻挺在一线的中医急诊人

新华社昆明3月15日电  “嘀嘀,嘀嘀……”这是ICU病房抢救设备传出的报警声,但在叶勇听来,这也是医生与新冠病毒竞速的“枪声”。

2月19日深夜,叶勇从昆明赶赴武汉。有着32年急危重症治疗经验的他,被紧急抽调为国家卫健委重症中医专家组成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叶勇用实践证明,中医不仅能治疗轻症患者,还能在生死线上,与西医携手,挽救众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救活命悬一线的重症者是我的使命

从3月初开始,叶勇发现,自己巡查的武汉多家定点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科室,竟陆续有了空床。而在他刚到武汉时,这种现象想都不敢想。

叶勇是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甫抵武汉,他与11位我国顶尖中医专家迅速集结,组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的重症专家“国家队”,奔赴多家定点医院巡诊,指导救治。

“我是一名党员、一名中医急诊人,到武汉,就是要用中医中药,帮助更多人。”叶勇说。

专家组任务明确,围绕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对武汉的定点收治医院巡诊和指导救治,以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

2月,正是疫情最吃劲的时期。当看到危重症患者离世,甚至用“人工肺”(ECMO)都难以救活,刚投入战斗的叶勇心情很沉重。“当时,所有定点医院的ICU都满员,需要转送的危重症患者附着长长的名单。”

叶勇知道,救活名单上的人,是使命,更是责任。每天,他和专家团队转战不同医院,经手的病患超千人。

“时刻要关注各种监护仪、化验单上冰冷的数字,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新冠病毒弥漫在空气中,说不怕是假的。”叶勇坦言。

担心过,又何曾退却过。叶勇所在的重症中医专家组,12人全是共产党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与死神抢人,帮患者跑赢时间,是我们急诊医生的责任。”叶勇话语铮铮。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武汉重症患者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切都在向好:重症转轻症,轻症陆续出院,ICU不断有床位空出来……

中西医携手抗疫优势尽显

“我们中国人是幸运的,有中医、西医两套医学守护生命。”叶勇说。

在他看来,这次疫情,让中西医协同治疗发挥出巨大优势,轻症患者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重症患者能够转危为安。

对于中医药救治危重病患发挥的作用,叶勇举了个例子——危重症患者大多手足厥冷;很多重症者最短三天、最长十几天没有大便,这使得肺功能恢复更加困难。

“大便不通,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肠内毒素易位,会加重病情,使治疗更困难,一定要想办法,让昏迷的患者排出大便。”叶勇说。

用上中药后,昏迷中的危重症患者都在12小时左右排出了大便。大便一通,患者腹压变小,膈肌下降,呼吸功能会得到改善。同时,专家组辨证施治,配合现代中药制剂,使病人的循环、呼吸很快改善,手脚渐渐暖和起来。

在这次疫情中,中西医携手显示出的威力,让叶勇很感慨。他特别赞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所言——中西医是在打配合,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不等于没有有效治疗方案。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的高流量吸氧、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可提高临床救治效果,而当病情进入平稳期,中药继续介入,能显著改善病情、增强免疫力。

看着一名名重症患者转安,叶勇充满成就感。在查房时,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满足患者的心愿。3月2日,叶勇来到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一位曾经的重症患者提出想与专家组合影的请求,恢复期的他在床上挺直了腰,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

继续肩扛中西医结合大旗

作为一名中医人,55岁的叶勇参加过很多传染性疾病防控,SARS、H1N1、H7N9、甲流,包括2019年云南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应急救治工作。

2003年,抗击非典时,叶勇就是云南省非典应急医疗队的一员。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叶勇又在第一时间提交“请战书”,申请到湖北一线。

在他的带动下,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积极申请支援湖北。最终,急诊科派出了2名医生;而叶勇本人,也被抽调为“国家队”一员。

去武汉前,叶勇身兼数职,除了要在医院一线接诊,培训全院医护,他还在云南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医院的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任职,奔波在疫情较重的西双版纳、玉溪等地。

叶勇说,有的轻症患者对中医不了解,一开始不愿吃中药,可等他们服用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消除,几天后甚至病愈出院,这让他们看到了中医药的神奇,也让他们开始信任中医。

“现在还躺在ICU内的,多是2月发病,有基础性疾病、年龄较大的患者,但他们很多人已从危重型转到重症康复期。”叶勇很欣慰。

正是32年一线治疗急危重症的实践,让叶勇愈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在抢救患者生命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自古有之,如今中西医携手,更是如虎添翼。”

叶勇说,中医急诊人就是中医队伍的先锋队,“疫情面前,首战有我,战之必胜。我相信,春暖花开时,我们必将凯旋!”

《云南日报》报道

奋战在湖北的云南中医药人

——关注中医药抗疫的云南力量(二)

2月19日深夜,国家中医重症专家组成员、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叶勇从昆明赶到武汉,他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全国抽调的12个中医重症专家之一。中医重症专家组任务很明确:围绕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对武汉15家定点医院巡回指导,减少危重病人死亡率。

两天时间,叶勇马不停蹄巡回检查了武汉第三医院和武汉第七医院,查看了600名患者,重点指导了120多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2月21日上午巡查武汉第三医院时,他评估3名重症患者,结论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转为轻症,可以出ICU病房。

“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更有信心了。因为中医药可以减少重症向危重症发展,降低死亡率。”叶勇说。

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健康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医学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我国的疫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复杂顽固的新病毒,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

支援湖北抗疫中,云南省19家中医医疗机构共派出168名中医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疫,重点派往咸宁市。2月24日下午举行的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咸宁市中心医院院长杜光说,咸宁市重症、危重症病例的中药使用率达97.56%,普通及轻症患者使用达到99.86%,真正把中西医结合落到了实处。

2月15日,咸宁市通城县将中医药诊疗覆盖到全县的隔离点及发热门诊。1月28日以来,9名来自云南省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在这里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宋欠红医生主动要求到患者病情危重、救治难度大、护理要求高的重症医学科工作。

重症患者最怕两件事: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留下肺组织损伤、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和后遗症。宋欠红和同事们坚信,中医药参与治疗,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甚至解决肺功能损伤等后遗症。

他根据每个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舌脉综合辨证,引入中医药诊疗。有两位患者病情比较复杂,他视频连线了云南省名中医陈乔林、赵淳两位老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有些患者对中医不了解、不理解,开始不愿意吃中药,可等他们服用中药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消除了,就很开心,等到几天或十几天后病愈出院,他们就更信任中医了。”宋欠红深有感触地说。

中医药介入诊疗很快得到当地医院的重视。2月4日,通城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成立中医药治疗专家组,云南省中医医院祁向荣和宋欠红两位医生成为专家组成员。

“中医药能够迅速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症状,阻止重症患者情况转危,能明显减少普通患者发展成为重症患者的风险。中西医协同作战,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宋欠红说。

《云南信息报》报道

一周巡查近600名患者 ——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叶勇

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之后,叶勇没有想到,在他54岁的年纪,又将全副武装穿上隔离服,再次上阵与病毒交锋。

在云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叶勇身兼数职,在亲自为患者做治疗的同时,还指导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发热预检分诊工作,还担负起向群众普及宣传疫情常识的责任;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最前沿阵地,他曾一周内奔忙于多家医院,先后巡查了近600名新冠肺炎患者,指导中西医结合救治,对重症、危重患者提出个性化救治方案……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叶勇都坚守在一线,因为“我是一名党员、一名中医急诊人,疫情面前,首战有我,战之必胜!”

扎根中医攻克疑难危重病例

行医32年的叶勇,扎根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科/重症医学科25年,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一位深受患者信任的、优秀的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云南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优秀人才。

2003年,叶勇作为云南省应急医疗队的一员亲历了抗击非典战役,此后又带领科室先后完成H1N1、H7N9、甲流、流感防控任务,并参加过我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应急救治工作,指导基层医院应用中医药、民族医药开展救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54岁的叶勇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向医院提交“请战书”,但考虑到他丰富的经验和所擅长的领域,院方将他留在了云南,以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组长、云南省卫健委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的身份为云南疫情救治工作发挥力量。

于是,叶勇忙成了一个“陀螺“。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设在急诊科,作为科主任,叶勇带领科室成员直面众多就诊者。厚重的防护服一穿就是4、5个小时,为了节约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叶勇每天刻意减少上厕所次数,接诊、问诊、测量体温、检查、采样、治疗……最长连续14天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期间,他还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发热预检分诊工作。

同时,他还要进行远程电话会诊,并亲自前往普洱、景洪查视确诊病例17例,其中包括2例重症和1例危重患者,并对确诊患者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业务指导,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这期间,他还与省内疫情防控专家一道完成了《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的制定。

以丰富经验帮助武汉抗击疫情

云南的疫情形势趋于好转之后,叶勇仍惦记着去武汉支援。“我参加过很多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我的这些经验会成为抗击疫情的助力”。2月19日,叶勇如愿以偿,作为国家中医重症专家组成员驰援武汉,对武汉市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较多的定点医院开展巡查指导。

叶勇承担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第七医院及武汉市紫荆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的落实与指导工作。一到武汉,叶勇就进入了忙碌的工作状态,一周内辗转上述三家定点医院巡查了近600名确诊患者,包括12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叶勇联合专家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和危重病案讨论,分析患者病情,指导中西医结合救治,提出个性化救治方案。在叶勇等专家的指导下,上述三家医院重症向轻症的转化率明显提高,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率和危重症患者病亡率显著下降。

此外,叶勇还参与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危重病案讨论,指导中医救治,对恢复期患者提出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意见。

如今,叶勇仍坚守在武汉一线,他的儿子已经1个多月没有见到父亲了。为了支持父亲,叶勇的儿子也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早早加入了中医药抗击疫情宣传一线,主动为群众宣传新冠病毒感染知识及医护人员事迹。

责任编辑:陈楠 
【打印】